这篇读后感我会写跑题,并不是对《边城》的读后感,而是对沈从文先生所处时代的知识分子命运的感受。很多年前曾读过一篇文章叫《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杀现象研究》。这篇文章讲述1949年到1976年中国知识分子自杀的情况,自杀的人群集中在作家、演员、文艺名人中间,其中有傅雷、老舍、邓拓、上官云初、杨朔等等。
而沈从文先生也是在1950年因忍受不了政治迫害而想到自杀,只是幸运地获救。(他的妻妹)张充和1949年选择和先生去美国定居,因而可以继续去学习她心爱的小楷、唱昆曲,过岁月静好的生活。而留在国内的沈从文,只能去做博物馆的讲解员、打扫厕所,不能施展他的才华,写出更多的传世作品,在人与人之间极度不信任的时代,他与好友丁玲交恶,感受到人情冷暖。没有了基本的人格尊严。经过文革能活下来的人,性格都有点像沈从文先生一样像个老小孩,思想简单做博物馆讲解员也很认真,或者像萧乾那样性格乐观,否则在那样一个黑白颠倒的社会,如果缺乏坚定的信仰,特别是心高气傲的知识分子更加难以熬得过去。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知识分子已经不再受到迫害,相对文革时期而言已有了写作的自由,然而依然出不了像沈从文先生这样的大家。主要原因是现在知识分子在受到另一种迫害,就是拜金主义的迫害。过去我也曾看《小说月报》,90年代初有很多好的文章,但是现在好文章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最有文采的人都用时间、心血去写商业计划书、写代理词、写广告,而能够像沈从文那样能花半年时间去写一部小说的人,真是越来越少。
所以我们的社会是对知识、真理、信仰缺乏尊重的社会。玛亚老师讲到比尔盖茨的继母用飞机去接张充和女士时,我感慨的是美国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尊重,而在中国我相信没有哪一个富豪,会那样去尊重知识分子,他们只会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用飞机去接送达官贵人、电影明星。在我们这个社会,社会资源并没有向追求信仰、追求真理的人倾斜,我们的财富依然集中在那些每天不择手段、追求名利的人手中,从而导致这个社会笑贫不笑娼的价值取向,也许正是沈从文、张爱玲这样大家无法在我们的社会诞生的原因。
玛亚老师一定是爱极了沈从文,爱极了《边城》。
她站在讲台上讲了整整三个小时,中间没有停顿,不用喝水,
所有的时间和细节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娓娓道来,陶醉其中。一个人只有爱极了某样东西的时候才会把它融到自己的生活里面。我也希望能把玛亚老师所倡导的对于道路与真理的不懈追求,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作者题外话:
听完玛亚老师三个小时的课程,班主任说:“同学们,请按时交作业。”
我想我是一定不会交的,在工作、陪伴家人、运动、聚会中挤出三个小时来听课,已经够“善待”自己了,我一定是没有时间写作业的。但是今天家人都出门了,我一个人坐在阳台上看风景,眼前浮现出玛亚老师站在讲台上充满热情地讲述沈从文生平的样子,想起玛亚老师放在讲台上古色古香的沈从文文集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应该写点什么了。
感谢我有一个热爱绘画、音乐和文学最后成为建筑师的哥哥,在他的影响下,我在学生时代阅读了大量的名家名作,那时候是如饥似渴的去看各种风格作家的书,试图去了解、体验各国作家笔下不同的人生。阅读沈从文的文章是在大学时期,喜欢他仅用清清淡淡的笔墨就把薄雾中水边的吊脚楼,湘西古朴的民风勾勒出来的感觉。玛亚老师曾说,25岁前看书是塑造人的个性,25岁后看书只是增加知识而已。很庆幸我25岁前看了不少书,这些书对我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的确,我在25岁后看的书就是属于增加知识的了。工作后看职场励志书,结婚后看如何做完美女人的书。希望现在看的的书不只是增加知识而已,而是能将这些书融入我的生命中……
(注:标题为编者所加,文中有删节和改动)
玛亚点评:的确如作者自己所说,这是一篇“跑了题”的读后感。本文并没有写阅读《边城》的感受,而是从描述玛亚老师的讲课情景说开去,谈到了读书对于自己人生成长的作用;又通过分析沈从文先生及其所处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谈到了关于尊重人性、追求信仰、追求真理的思考……从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令人欣赏的学习态度——“要把对于道路与真理的不懈追求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散写”时如做到结构疏密有致,叙述详略得当,语言简洁精炼,也不失为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