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从设立到现在,已经有了112年的历史。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一位伟大的化学家,正如他一生取得的成就一样,他用自己的遗产所设立的诺贝尔奖,成为了世界公认的最高奖项。获得此项奖项不仅是对获奖者本人的肯定,更是对其所属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水平给予的认同。由于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和民族复兴的强烈渴望,萦绕我们中国人心头的一直都有一个“百年情结”——“百年奥运情结”、“百年世博情结”……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最在意的这一个在自然科学、文学、政治领域代表世界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却一直与中国无缘,“中国距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之类的话题时不时就会被拿出来讨论一番。在此,有必要再来了解一下诺贝尔奖,以及中国人与诺奖之间的关系。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诺贝尔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当时设有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授予在上述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三百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了“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于1969年开始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各个奖项中,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负责评定。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就是成就的大小。
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诺贝尔文学奖是怎样评选出来的。承担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工作的瑞典文学院共有18位院士,院士实行终身制,必须有一个院士去世,才能增补一名新的,这是在1786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建立瑞典文学院时就定下的。文学院推选出5名院士组成诺奖评委会,每三年换届。
评选的过程极为严谨和复杂。在每年9月,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把下一年度候选人提名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第二年的2月1日前,在陆续收到的候选人的资料中,去除那些不够格的提名信后,定下初选的“长名单”。到4月,经过讨论、淘汰后,形成一份25人左右的“观察名单”。到了5月底,根据院士们的意见,评委会提出最后的5人“短名单”。之后的整个夏天,院士的主要任务就是阅读5名候选人的作品,并分别写出对他们的推荐报告。然后,文学院在9月中旬复会,开始进行决选。初步投票后,谁能获奖就很清楚了,评委会就会对该作家撰写获奖词及生平介绍。然而,在结果对外公布的当天,文学院还会再举行一次投票,以正式确认获奖者……
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都是12月10日下午4:30开始举行,因为这是诺贝尔去世的时间(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这个时刻举行仪式。这一有特殊意义的做法一直沿袭到现在。当初在设立这一奖项时,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并没有冠以皇家的名义。然而,每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上,国王不但会出席盛会,而且在评委会的那些院士走上台和离开时,国王都会起身致敬,可见诺贝尔奖是怎样的一种殊荣。
自然科学领域获诺奖的华人
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就是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生物或医学奖得奖方面,已经有8名华人的名字记录在诺贝尔奖的荣誉薄上: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美籍华人(获奖时为中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人(获奖时为中国国籍)。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山东省,美籍华人。1976年,丁肇中和伯顿·里克特由于1974年发现了J/ψ粒子而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现已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及约翰·波兰伊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祖籍江苏苏州太仓,美籍华人。1997年因“发展了用雷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平顶山,美籍华人。1998年崔琦与另两位科学家因“他们发现了电子量子流体现象,一种新形态的量子流体,其中有带分数电荷的激发态”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美国,祖籍浙江杭州。他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美国华裔化学家。2008年与另两位科学家因为“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分享当年诺贝尔化学奖。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金山区,英美双国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年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与另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5岁。
令中国人叹息的诺贝尔文学奖
赛珍珠
赛珍珠,本名Pearl S.
Buck,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最主要的作品就是描写中国农民生存状况的长篇小说《大地三部曲》。当时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给予她的评语是,“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丰富与真实的史诗般描述,且在传记方面有杰出作品”。
有人认为,赛珍珠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因为她获奖时具有中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且她的主要作品也写的是中国。但是,无论是从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出发,还是官方的说法,这一论点都不能成立。再说到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那就是2000年获奖的高行健。高行健虽然是用以中文来写作的作家,但他的国籍是法国,也只能算是获奖的“华人”。因此,以中文写作并且是中国国籍,真正意义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不过,在诺奖百年的历史中,中国作家曾经不止一次地“接近”过。在这份名单中,包括有鲁迅、巴金、老舍、林语堂、沈从文……
在中国文坛一直流传着鲁迅拒绝提名的“传说”。说是在1927年,瑞典考古探险家斯文·赫定来中国考察研究时,和鲁迅的北大老同事刘半农商量,想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通过鲁迅的老朋友台静农写信征询鲁迅本人的意见,孰料鲁迅认为“诺贝尔赏金,我不配”,而予以拒绝。
而真正被提名的中国作家,林语堂先生曾经“榜上有名”。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的名义推荐林语堂角逐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也力荐林语堂。不过,当年的诺奖颁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有人认为,林语堂“用英文作品竞争诺奖”是其最大的败因。
曾被提名的中国作家还有老舍。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在2009年向外界披露,1968年时,老舍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直到最后决选的5人中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但是,当时中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当中,瑞典派驻华大使寻访老舍先生的下落,遍寻不着。当年的奖颁给了另一位亚洲作者川端康成。而实际上,老舍早在被提名两年前的1966年,已因不堪迫害自杀身亡。
沈从文先生与诺奖擦肩而过
而说到最有资格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当属沈从文先生。沈从文的作品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他的作品在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翻译成瑞典文字推广到海外后,引起了瑞典文学院院士们的关注。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先生是个汉学家,他一直致力于把中国文学介绍到全世界,也是他不遗余力的举荐,令沈从文先生获得了诺奖的提名。据他透露,在1987、1988年两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都有沈从文的名字。而1988年那一次,沈从文是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当时,马悦然先生向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处询问沈从文是否仍然在世,然而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按照诺奖章程的规定,获奖者只能是在世的人。在无法确认沈从文先生是否在世的情况下,诺奖也就无法颁给他了。据说马悦然先生屡次劝说评委会破例把此奖颁发给沈从文,但最终无效,马悦然最后是哭着离开了会场。事实上,沈从文先生是在当年5月离世的,而宣布获奖者的时间是在10月。仅仅5个月时间,沈从文先生与诺奖擦肩而过。
这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遗憾,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