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玛亚时尚 注册 / 登录 购物车(0)
公司简介 公司动态 商城 形象设计 生活慧 设计师搭配 黑玛亚花园 美丽见证 图书馆 博物馆
 
首页 > 爱阅爱乐 > 略萨符合诺贝尔的“革命”套路 2010-11-05
作者:Hermione 来源:maia's
略萨符合诺贝尔的“革命”套路

 “现实中生活的人们,需要在心底建立起一个梦幻般的奇妙世界。只有这才能驱逐我们的一切苦难。而世界没有文学,世界将成为没有教养、野蛮的世界,也是无知、愚昧的世界。——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20090407092714505.jpg

000ffea67ffe0e1806131b.gif

786736.jpg

2010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拉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以表彰他“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和他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形象的犀利刻画。” 随着他的得奖,在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西班牙语的作家目前已有11人得奖,其中的5位出自拉丁美洲的土地上。

相比前几年诺贝尔奖揭晓后的“爆冷”和“欧洲中心主义”等批评,这次略萨的获奖被看做是“实至名归”。他的艺术是拉美魔幻文学和结构现实主义的先锋旗帜,他的思想充满了美洲热土独有的斗争精神,就连他的爱情都烙印着拉美式的激情与残酷,这一切,似乎都是诺贝尔最为青睐的。

“文学爆炸”天空下的旗帜人物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爱好者来说,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恐怕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而略萨的得奖自然让人想到另一位拉美文学巨匠——《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其实,略萨和马尔克斯同为20世纪60年代拉美文学大爆炸时期的主将,同被誉为当今世界文坛硕果仅存的小说大师之一,尽管略萨受封诺贝尔文学奖比马尔克斯推迟了28年,但他的文坛光芒却丝毫不输马尔克斯。他才华横溢,著作丰产,曾将西班牙文学批评奖、塞万提斯奖等西班牙语顶级文学大奖一一收入囊中。1962年,略萨就获得了拉美文学最高奖,《城市与狗》、《绿房子》等经典作品,奠定了他的文坛领袖地位。在那个时候,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还没有问世。

20101103105749382.jpg

于1960年代突然爆发的“拉美文学爆炸”,其作家群里曾有“四大天王”的封号,说的就是其中的四位文学主将:阿根廷的胡利奥·科塔萨尔、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特斯、秘鲁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以及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正因为这批文学大师仿佛天选般地出现在同一个时空之下,以致于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庞大族群,其“盛况”等同于旧俄时代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文学世代的重演。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最根本的核心还是“真实”。不管作品采用什么样的“魔幻”、“神奇”手段,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反映、抨击、揭露当下社会的现实。

他的创作,“异乎寻常”的叙事大师

1936年,略萨生于秘鲁的第二大城市亚雷基帕,童年在玻利维亚度过,10岁的时候重新回到秘鲁。1950年,14岁的略萨受父命进入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这段黑暗惨痛的生活,后来成为他的成名作《城市与狗》的创作源泉。



001d0918b3c50e1a002802.jpg

1963年,他在一个巴黎的一个小阁楼里写下《城市与狗》,这一点,他和年轻时的挚友马尔克斯颇为相似,都曾忍饥受冻,又都早早修成正果。《城市与狗》描绘的就是他在军校里毫无尊严的生活。这部自传体色彩的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也似乎成为略萨的精神写照:为人不卑不亢,在捍卫尊严和个人合法权利方面,绝不妥协。

小说出版后,很快遭到秘鲁当局查禁,并特意在书中所写到的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广场上焚毁了上千册。但想不到的是,当局的行为不但没有毁灭这本书,反而加速了作品的流传。这部小说轰动了西班牙语世界,当年就获得“简明丛书”文学奖,且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巴尔加斯·略萨以《城市与狗》一书奠定了卓著的国际声誉。随后,《城市与狗》和《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富恩特斯著,1962年)、《跳房子》(科塔萨尔著,1963年)、《百年孤独》(马尔克斯著,1967年)一起,成为标志“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期的4部里程碑小说。

处女作就有如此反响,这让年轻的略萨信心大增,各种作品不断问世。他的笔触也越来越尖锐深刻,伸向了更为广泛的社会现实。1965年出版的《绿房子》,以妓院“绿房子”的兴衰,串联起20世纪20年代以来秘鲁北部长达40年的社会生活史;1973年问世的作品《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则讲述了秘鲁某边防上尉潘达雷昂奉密令招募女郎,组成一支劳军队以慰劳士兵的故事,其中一些公文式的段落,对当局的讽刺可谓入木三分。1969年他出版的长篇小说《酒吧长谈》,被认为是他“结构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1981年,他的长篇小说《世界末日之战》出版,这本书是他自认写得最好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他曾说:“以时间和努力来说,《世界末日之战》用去我4年的时间和劳动,地域除了秘鲁本国,还有其他国家和其他时代,对此我做了大量调查和研究。此外,这个主题令我着迷,也是我投入最多激情的一部大长篇。”

今年74岁的巴尔加斯·略萨,从来没有中断过写作,他已先后出版了64部西班牙文作品,其中28部译成英文、42部译成法文、36部译成德文、16部译成瑞典文。在获得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他表示:“我将会一直从事写作到生命结束。我不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会改变我的一切。也许影响的是我的片刻生活。”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略萨一直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他是个“异乎寻常的叙事者”,是闻名于世的“结构现实主义”小说写法的创始者。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绮丽魔幻的叙述风格不同的是,略萨的小说更注重小说叙事结构的布局,他的文章经常会是几条线索并行,然后逆转、反转,“叙事技巧无与伦比,走到极致”,他总是在创作中出神入化般地立体地展示历史和现实。评论家指出,略萨的所有长篇,全都是结构复杂的巨作,但他驾驭这种宏大结构的本领,无人能出其右。“结构现实主义”的特点是:有如电影的分镜头,每个章节、每个场景是一个镜头,再由许多镜头合组成一个大的镜,作者把这样的写法称为是具有魔法效果的“中国套盒”。

除了小说技巧上的登峰造极,略萨的写作带有明显的指向性。略萨的作品从社会层面讲,笔触相当广泛,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市镇市民、知识分子、艺术人物、官僚机构、军队等等,都是他的描述对象。他的小说敏感地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问题,如独裁统治、官僚腐败现象、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压迫、种族歧视、军警特务横行、党派竞争等。为此,他的书在他的祖国秘鲁屡屡被禁。

他的思想,政治舞台上的幻灭

除了是作家、学者,略萨的工作纪录也多姿多彩,而这些最后都已内化为他的小说人物和创作素材。

有资料显示,他的首份工作是银行职员,以后又当图书馆员工、守墓人、新闻记者、编辑、撰稿员、广播电台新闻部主任等,几乎什么都干,什么都做。他曾说:“我不赞成作家完全封闭于自己的幻想与想象之中。我对这类作家敬而远之。我认为记者至少要一只脚站在街上、站在世界上、站在孕育的历史之中,这才算是个好的记者。” 略萨还喜欢旅行,也是个超级足球迷,巴西球王比利是他的崇拜偶像。

巴尔加斯·略萨对政治极为热衷,读大学时,他就参加秘鲁共产党组织的共产主义学习小组,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思想家的著作,还担任过指导员,并短期加入秘鲁共产党。1960年代也热烈支持古巴革命。




参加总统大选

他不但关心政治,而且还参与政治。上世纪80年代末,他带着一句“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的宣言,突然宣布从政。当时他已与老朋友马尔克斯分道扬镳,略萨曾这样解释自己从政的原因:因为对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服,想在从政方面同他比一高低。而且,略萨还转向右倾,成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仰慕者,并且经常在公开场合批评卡斯特罗。

在经历了三年的死亡威胁之后,他参加了1990年的秘鲁总统大选,对手是日裔秘鲁人藤森,胜利者是后者。略萨把自己参政的原因,写成了一本共有20章的回忆录《水中鱼》,书中描写了1989年竞选期间,政客之间无所不用极其肮脏的勾当和阴谋诡计。最后他的感言是:“这个世界是由魔鬼统治的,谁介入政治,谁就和魔鬼签了契约。”1991年,他正式宣布退出政坛,选择在德国柏林科技学院当高级访问学人,一心投入从小就喜欢的文学创作。也是几所英美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他还获得了西班牙国籍,从而成为拥有双重国籍的作家。

他的爱情,涉及与马尔克斯的恩怨

2007年,魔幻现实主义经典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出版了“40周年特别版”,运作者西班牙皇家学院特意“请出了”巴尔加斯·略萨的一篇文章为马尔克斯这部经典作序。此举别具象征意味,因为这两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大文豪马尔克斯和巴尔加斯·略萨,终于一笑泯恩仇。


001558d8bd730761a11401.jpg
马尔克斯和巴尔加斯·略萨

同为拉美文学的巨擘,马尔克斯和略萨曾经是一对好友。他们相识于1967年。当时,略萨的《绿房子》获得了新设立的罗慕洛·加列哥斯国际小说奖。这年冬天,他去委内瑞拉领奖,前来捧场的嘉宾中,就有马尔克斯。因为同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主帅,他们惺惺相惜,一见如故。略萨后来还写过一本赞美马尔克斯的专著《弑神者的历史》,而马尔克斯称略萨是“世界文坛的最后一位游侠骑士”,而且,马尔克斯还是略萨第二个孩子的教父。但是,他们却制造了“当代最著名的文友不和事件”,恩怨对立长达30多年。他们之间不和的原因众说纷纭,而其中一个版本就是与略萨的妻子有关。这事还说来话长……


略萨与妻子

略萨年轻时非常英俊潇洒,是个难得见到的文坛大帅哥。略萨在文学的道路上如鱼得水,而自己的感情生活也同样热烈而多情。

1954年,年仅18岁的略萨正在利马一所大学攻读文学和法律专业,而他妈妈的好朋友胡利娅姨妈正好来利马度假。胡利娅比略萨大十几岁,人很漂亮但不能生育,已离婚两次。她的美貌,引来了不少追求者。为了避免这些烦恼,胡利娅常常和小她十几岁的略萨一起看电影、散步,相处多了,两人之间逐渐产生了感情,爱得难解难分。对于这段有悖常理的感情,胡利娅曾有过许多的犹豫,但略萨一直极力说服她:“对于爱情来说,年龄不是问题,只要我们真心相爱。”他们还是勇敢地走到了一起。

但这段感天动地的爱情却没能维持住。结婚后不久,胡利娅便发现略萨和她15岁的外甥女帕特里西娅经常眉目传情。对此,她非常生气。略萨不但不悔改,反而直接承认:“是的,我爱上了帕特里西娅,而且我知道这对你来说也不是新闻。无论你做什么,也阻挡不了我对她的爱。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放弃我们早已凋谢的婚姻。”最后,胡利娅同意离婚,略萨和她的外甥女帕特里西娅走到了一起。

对于这段经历,略萨于1977年创作了一部小说《胡利娅姨妈和作家》,虽有很多内容都是虚构,但其原型都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这部小说一出版便引起了很大反响,在畅销的同时还被拍成电视连续剧,轰动一时。而“很受伤”的胡利娅也写出《作家与胡利娅姨妈》,对他予以回击。

然而,他与帕特里西娅之间的关系,后来也传出了不和之声。这事就说到了马尔克斯。1976年的一天,马尔克斯到墨西哥参加电影首映礼时巧遇略萨,两大文豪却大打出手,马尔克斯被略萨一拳打倒在地,媒体曾拍下了一张当时马尔克斯眼眶青紫的照片。至此,两人闹翻,他们之间的恩怨一直延续了30年,略萨也不再允许那本《弑神者的历史》再版。

关于两人闹翻的原因,外界有许多的猜测。有传言说是因为马尔克斯和略萨妻子交往甚密,使得略萨打翻了醋坛子。2008年出版的传记《马尔克斯一生》,期间也涉及两人的决裂,作者杰拉德·马丁却认为,马尔克斯和略萨的矛盾是因为两人政治观点有分歧。但民间却普遍认为,实情是起于略萨对妻子的不忠。

据说,当时的略萨疯狂地迷上了一个瑞典女郎,并抛下妻儿与其私奔。失望痛苦的妻子帕特里西娅于是向马尔克斯和他的妻子哭诉,他们建议帕特里西娅跟略萨干脆离婚。可略萨不久便被瑞典美女甩了,最终还是回到了帕特里西娅的身边,夫妻和好如初。后来,帕特里西娅把马尔克斯一家的劝告告诉了丈夫,略萨由此大怒,从而导致两大文豪结仇。当然,有很多人认为,上述说法都不足以解释略萨的离奇愤怒,背后应该有更深层的原因。到现在,也没有人清楚两人打架的真正原因,他俩对此也讳莫如深,绝口不提一字。略萨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会把这个疑问留给未来的传记作家解决。”

12635488_61n.gif

1974年2月14日,墨西哥老摄影记者罗德里戈·莫亚在墨西哥拍下了马尔克斯的这张照片。他表情严肃,目光呆滞,左眼乌青,鼻梁带伤。这正是马尔克斯被巴尔加斯·略萨打过的样子。这张照片在30年后才曝光。

“好的文学让你对这个世界有更深的了解”

res13_attpic_brief.jpg

000ffea67ffe0e27b5d929.jpg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略萨也曾经历过一个迷茫时期,这种迷茫明显地体现在创作上。1988年,他创作了《继母颂》,1997年又创作《情爱笔记》,大胆地描写情欲和性爱,这些作品虽然同样也获得好评,但当年的文学野心已不复存在。

1993年开始,略萨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对此,他表示:“我喜欢教书的原因是能和学生打交道,并且能够告诉他们什么是文学。好的文学并不仅仅只是消遣娱乐而已,它能让你对这个世界有更深的了解。”

此后,他的创作也逐渐回归。近十多年来,他没有甘于停留在个人情感和情欲描述的层面,重新回到了早年所擅长的宏大叙事之中,反思历史、反思自我,写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作品。

2000年,他出版了《公羊的节日》,小说通过杜撰的一个女人乌拉尼娅的见闻,再现了拉美血腥的独裁统治。时隔三年,在《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出版,这部小说取材于19世纪法国画家保罗·高更及其外祖母的经历,略萨将其全部的文学理想和现实关怀融入了作品里。同年,略萨还发表了一部题为《伊拉克日记》的文集。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他前往伊拉克,和街上的行人以及各阶层的人士进行交谈,最终诞生出这部作品。作品记述了伊拉克平民百姓在萨达姆统治下的痛苦生活。

无疑,74岁的略萨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他充满了使命感,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那就是我们十分熟悉的——“革命”。他的作品充满勇气的冒险与造反,在虚构中纪实,在想象的空间里关怀现实与人类正义,而这样的作品,正是诺贝尔文学奖最为青睐的。

我们能看到的略萨的书

对于略萨,中国的读者并不陌生,他是最受中国翻译家和读者拥戴的一位拉美作家,国内的出版社几乎拥有他作品的全部版权。据透露,国内的出版社已和略萨敲定于明年六月来华,目前已经确定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

http://dgtimes.timedg.com/res/1/20101010/88711286718242896.jpg
《城市与狗》

《城市与狗》写于1960年,是略萨的成名之作,为他赢得了很多奖项。这部取自他年少军校生活的小说,是略萨写得最辛苦的一部作品。这本书也是在中国版本最多的略萨作品,最早的版本,由赵德明翻译(当时用了笔名赵绍天),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定价1.10元。此书最近的版本,是200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版,相同译本,定价为36元。

在读者眼中,《城市与狗》最终成为“青春文学”的巅峰之作。它就如一个纪念年少情怀的纪念碑,少年的友谊,晦涩的爱情,充满疼痛与希望的青春期记忆,在冗长的时间里凝聚成珠塔般莹亮之光。

W020101011500041985503.jpg
《绿房子》

198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楼》即是当年堪称与《百年孤独》比肩而立的《绿房子》,当时定价1.46元。在赵德明的译本尚未出现之前,译者韦平和韦拓,把它译成了中国色彩很浓郁的名字《青楼》,有些俗不可耐。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此书,封面妖艳,有意以情色小说渲染之。

有人说,这本小说太难读了,有人说它“需要大脑高速运转才能略知一二”,阅读《绿房子》“需要勇气、毅力与智慧”。然而,这本于1964年问世、跻身于拉美文学大爆炸时期的作品,当时迅速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它的魔幻诡谲,朦胧芜杂,不可思议,被当做是先锋文学的标志。

http://dgtimes.timedg.com/res/1/20101010/22141286718243271.jpg
《酒吧长谈》

略萨的第三部长篇巨作《酒吧长谈》,以上世纪50年代秘鲁的军事独裁为背景进行创作。文学家萨特说,话语就是行动,略萨则用小说表明,虚构的小说,可以质问现实,是一种充满勇气的造反行动。
  《酒吧长谈》在中国只出版过一次,为80年代云南人民出版社那套拉美文学丛书的其中一本,孙家孟翻译。

http://dgtimes.timedg.com/res/1/20101010/77971286718243287.jpg
《世界末日之战》

《世界末日之战》是略萨最喜欢的作品,它让略萨的身份贴上了“为正义而战”的标签。这是1983年版的《世界末日之战》,赵德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过,1997年时代文艺出版社也出版过。

http://dgtimes.timedg.com/res/1/20101010/6921286718243537.jpg
《胡利亚姨妈与作家》

《胡利亚姨妈与作家》所记述的是略萨真实情感:年少轻狂的大学生,爱上了比自己大10岁的胡利亚姨妈,她拥有着尴尬的双重身份——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和略萨舅舅的小姨子。但是,他们最终冲破了世俗勇敢地走到了一块。
  这本小说曾一度畅销,在1986年短短半年内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两次,后又在1993年再次重版,有些读者喜欢略萨的作品,正是从这部小说开始的。

中文译本目录

《略萨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2000)

包括《城市与狗》、《绿房子》、《酒吧长谈》、《潘上尉与劳军女郎》、《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世界末日之战》、《狂人玛依塔》、《谁是杀人犯-叙事人》、《水中鱼》、《首领们 替白郎•蒂郎下战书》、《继母颂-情爱笔记》、《利图马在安第斯山》、《顶风破浪》、《塔克纳小姐》、《无体止的纵欲-致青年小说家》等。 

《城市与狗》(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

《绿房子》(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世界末日之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情爱笔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中国套盒》(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狂人玛伊塔》(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潘上尉与劳军女郎》(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青楼》(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酒吧长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谎言中的真实》(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公羊的节日》(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天堂的另外那个街角》(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联系我们     常见问答     法律声明     用户协议
@maias.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090958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