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玛亚时尚 注册 / 登录 购物车(0)
公司简介 公司动态 商城 形象设计 生活慧 设计师搭配 黑玛亚花园 美丽见证 图书馆 博物馆
 
首页 > 爱阅爱乐 > 黑皮肤蓝眼睛的魔术师 2009-08-31
作者:司可睿 整理 来源:maia's
黑皮肤蓝眼睛的魔术师


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


生平:1931年出生,1993年凭《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八个获此奖项的女作家,也是第一个获此奖项的黑人女作家
国籍:美国
获奖理由: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

简介:

1993年,第一位黑人妇女摘取了诺贝尔皇冠上的宝石,她就是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让她一举成名,《秀拉》使她被奉为黑人妇女的精神领袖,《所罗门之歌》被认为是莫里森的代表作,比起稍后名声大噪的《宠儿》,《所罗门之歌》更完美地表现了莫里森背负的一个民族的历史。她沉重而宏大的黑人史诗使她展现出不亚于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及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天才,她的文笔让人头晕,要读好几遍才找得到感觉,更不要说线索。评论家们说她的写法“epic”,古老、久远、神秘。她对读者娓娓诉说,讲着或老或新的黑人们的故事,哀而不伤。

托妮·莫里森原名克洛艾·沃福德,父母原为美国南方亚拉巴马州的佃农,为了摆脱贫困而迁到这个小城。父亲靠做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一九三一年二月十八日托尼·莫里森生于俄亥俄州钢城洛里恩,父亲是蓝领工人,母亲在白人家做女佣,家里四个孩子里排行第二。为了补贴家用,莫里森十二岁便开始一边学习一边打工。1949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专为黑人开设的霍华德大学,攻读英语和古典文学,随后又进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重点研究福克纳和伍尔芙的作品。曾担任高级编辑,为拳王穆罕默德·阿里自传和一些青年黑人作家的作品的出版竭尽全力。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

一九五五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莫里森先在休斯敦的得克萨斯南方大学教英文,后到母校霍华德大学任教。在这里,她结识了牙买加血统的建筑师哈罗德·莫里森,不久和他结婚,生下两个孩子。一九六四年婚姻破裂,她便独自一人肩负起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第二年,离开霍华德大学到纽约北部的西里丘斯为兰登书屋编辑教科书,三年后调到纽约总部任高级编辑。对文学的爱好和离婚后的苦闷促使她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所罗门之歌》

一九七年,托妮·莫里森的名字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此后,又相继在耶鲁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校任教,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英美文学教授。从一九七年开始,莫里森在编辑、教学之余,共创作出版长篇小说八部:《最蓝的眼睛》、《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孩子》(1981)、《宝贝儿》(1987)、《爵士乐》(1992)、《乐园》(1998)和《爱》(2003)。70年代起,她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和巴尔德学院讲授美国黑人文学,并为《纽约时报书评周报》撰写过3O篇高质量的书评文章,1989年起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莫里森的主要成就在于她的长篇小说。著名的有:《最蓝的眼睛》(1970年)、《秀拉》(1973年)、《所罗门之歌》(1977年,获美国图书评论奖)、《柏油孩子》(1981年)、《宝贝儿》(1988年,获普利策奖)、《爵士乐》(1992年)等。

托尼·莫里森像个魔术师一样,把不同的声音结合组织起来,构筑成不同的人物形象,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生硬地塞给读者。她要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走进小说里,同她一起品味主人公生活的甘苦,内心世界的奥妙。那是一个黑人女孩在一个充满丑陋、歧视、欺凌的世界中,在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蓝色眼眸”的诱惑下,对美丽人生的梦幻。在她身上,你能够看到托尼·莫里森成熟塑造的“苏拉”(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苏拉》的主人公)的影子。

莫里森的作品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因素。《所罗门之歌》之歌中,派特拉平坦、没有肚脐眼的腹部;戴德一世的鬼魂;奶娃与神话小说中寻宝人经历相似的自我发现之旅;取材于黑奴传说的“飞回非洲的黑人”;《柏油娃儿》中来自非洲的“柏油夫人”这些超现实因素及黑人传说和神话,为莫里森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和魔幻色彩。莫里森的语言吸取了黑人口头文学的传统,看似简单却幽默,机智。那是经过精雕细琢之后又不留痕迹的文学语言。她的作品还随处可见色彩和音乐的意想,语言的美感更是得到了加强。

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莫里森继承了拉尔夫·埃利森和詹姆斯·鲍德温的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而且也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陶。在创作手法上,她那简洁明快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情节的神秘隐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纳,当然还明显地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莫里森更勇于探索和创新,摒弃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

 
《最蓝的眼睛》      《柏油孩子》

《所罗门之歌》
 
《爵士乐》        《宠儿》

获奖感言:

尊敬的陛下、阁下、女士们、先生们:

当我走进这间大厅时我的脑子里不断出现着那些在我之前走进这里的人们,能够和那些著名文人为伍使我感到害怕和愉悦,因为他们的著作曾把整个世界展现在我的面前,那挥洒自如与别具风格的笔触,以及充满真知灼见的清晰和勇气使我有时感动至深。他们在写作中所显示的惊人才华对我又是挑战、又是营养。我对他们的感激正如我对瑞典学院挑选我加入到这显赫的行列中来的深切感激正好相似。

十月,一位艺术界的朋友给我一个留言,我把它存在留言机里好几个星期。我经常把它重复播放,只是为了再聆听一次她充满感情的话语(她的声音由于高兴而有些颤抖):“你获得的大奖也是我们大家的;你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她的话里流露出有种大功告成的欢悦和无比的信任,这些都代替我纪念了这难忘的今日。

但当我离开这大厅时,我将带着比进来时更加新鲜、高兴的心情,那是一种将与今后的杰出人才站在同一行列的欢悦心情。甚至就在我讲话的时刻,他们正在挖掘、筛选、润色着他们的作品语言,以便来照亮那些还未曾梦想到的世界。但是,不管在他们当中有谁能获得这个席位,有一点肯定的是,这个作家群将会越来越庞大。他们的声音将会道出过去和未来的种种文明;他们站在高高的悬崖上所作的幻想将会吸引住我们大家的目光;而他们将目不转睛、勇往直前。

因此,我是怀着铭记我们前辈的才华、接受我的姐妹们的祝福以及在迎接着未来作家出现的心情,接受瑞典学院授予我这一高尚荣誉的,并请诸位和我来共同分享这光辉难忘的一刻。


《最蓝的眼睛》英文版书影

《宠儿》英文版书影

《秀拉》经典语句 :

他们试图用爱——异性及同姓的来填补心灵的孤独,可陌生的心总也无法沟通。他们甚至失去了生的意志——爱不起来,活着无聊,结着幽怨,系着压抑。她是生活的弃儿,是没有根的生命。

生活对秀拉来说竟是那么活生生的,是一扇敞开的门,似乎不仅仅是这个世界,就是过去的世界和未来的世界都不算什么。

一个人首要的是自由,是自由。一个人可以放弃一切,可他必须自由。

如果你在婚前就知道你无法忍受的话,那很好。

为什么每个女人都认为她的生活目的就是有一个丈夫和一个西边灰色的小屋?为什么这就是生活的目标?为什么应该这样?

我知道我跟任何别人都没关。你只是想压制我,而不管我是不是幸福。

你的爱意味着什么,到底意味着什么?就是欺压和否定。

一个人应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住,而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我不需要某个固定的地方。一旦你有了一间屋,你就完了,你巴不得离开那儿。我在磨房那儿的房子就挺完美,可我希望它们沉到海底中去。那固定的环境着实可怕,着实霸道,每一件家具都向你发布命令。

那就别结婚......我曾说过,旧式婚姻让我反感,两个人的私利并不等于是婚姻,它是恋人们心照不宣的追求。这个世界都是成双成对的。每对男女都关在自己的小屋子中,关心自己的小小利益,忙自己的私事儿——这是世上顶顶讨厌的事。


联系我们     常见问答     法律声明     用户协议
@maias.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090958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