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的影响力,要从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个夜晚谈起。
母亲牵着只有十二岁的我,(十二岁、仍旧能够顺服地被家长的牵手)与她的两位闺中密友相约看中央台即将播放的《简爱》,其中一位是燕京大学毕业,最后一批拿到宋美龄留美奖学金的高才生,已做了外祖母;另一位是南京大学毕业的,年过三十了,还很清高地未婚。她们这老中青组合的忘年交,都是为了心中的英国来重温《简爱》,借机强化对下一代的影响。顺服的下一代,除了我,还有母亲未婚密友同父同母的弟弟,他们的岁数相差之大,犹如《傲慢与偏见》中的凯瑟琳·德布尔夫人和伊丽莎白之间的阶层之落差。
“你为什么不哭?你看,她这么小都哭了。”母亲那位未婚的密友,在《简爱》结束之后,双眼通红,指着我,训斥自己的弟弟。看《简爱》不感动,成为没有品位的象征之一……英国,与其说是某种品位的象征,不如说成为某种品位的保证。后来,母亲那位未婚的密友去北京了,她的未婚夫十分英俊儒雅,在那个年代,我们都说她找到了自己的“罗切斯特先生”,也就是现在所指的Mr.
Right。有一位曾追求过她,很有前途的数学老师,只好娶了像她那样有两根乌黑发辫、戴一副无框眼镜的女人,可惜,数学老师的脾气越来越爆躁,很显然,数学老师娶的那位妻子,是不看《简爱》的这一类……这是英国留给我最早的震撼,不是因为它强大,而是它使人太容易检查出彼此的差距。
英国女王,是英国人很容易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原因。不论属于哪种对待女王的立场,每个英国人背后都站着一位女王。这是不能模仿的。她不仅活着,还丝毫没有向不断加速的时间和变幻的时代妥协的意思,她和王室使得每个英国人都有一套与生俱来的阶级雷达探测系统。在英国,女王的阴影无处不在,即使在离伦敦最远的百年老乡村里,你也发现是“英国皇家评选”出来的……皇家、王室、女王的权柄,充斥在英国各个角落。不过,我们完全不必有阶级焦虑感,因为英国人的阶级雷达系统对紧挨着自己之下的那一层特别敏感,倒是对我们这些东方人,他们会完全使用“礼貌的平等主义”,因为这样才符合他们对于“礼节意识”的必须遵守,否则他们就会被自身携带的雷达探测出“那种出身”的马脚,所以,你很容易在英国得到礼遇。
“你太没有绅士风度了。”伊丽莎白指责达西的那句话,是《傲慢与偏见》一书的转折点。这句话对英国人来说,是对阶级的质疑,太厉害。达西的回答是:“你骂我的那句话我永不能忘记,现在想来自己仍为当时感到厌恶。”对阶级的质疑,使得达西的态度完全改变。尖锐点看,被英国女性评为最佳梦中情人的Mr.
Darcy,其实就是因为他拿出了证明,证明了他与自己所在阶级完全相称。也许,整个英国人的礼貌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来自好阶级,或者,自己超越了阶级。
在英国,无论迷路、还是缺钱、违规、我都被礼遇,慷慨、周到、有耐心,他们的礼貌不使你有负担的原因是,他们不把过分的热情掺杂其中,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接待你、认识你,他们是为了让人认识他们。
在湖区,我曾经因为上了车才知道需要零钱买车票,而车如果不等我,我就得再等一个钟头,于是整辆车都在等我去附近的超市换零钱。一位老绅士陪着我,他穿着浅卡其的短风衣,慢慢地跟我简短地说话,他的微笑和风度足以使我消除所有的歉疚和不安。因为有他亲自的陪伴,司机与整辆车的乘客都呈现出与他相称的微笑与宽容,就差为我换到零钱重回车上鼓掌了。老绅士回到车上他夫人的身边,他的夫人朝我点头微笑,仿佛告诉我:“我们都很高兴为你做这些……”
在伦敦,有一次,我翻遍自己的钱包,就是没有两枚合适的小硬币去进洗手间。我拿着大点的几个硬币,想跟身边的一个女生换,她竟然拿出自己的零钱包,从里面挑出两枚小小的硬币,就像姐姐分糖果给妹妹似的,有板有眼地放在我的手心,十分肯定地对我说:“这些、给你。”然后就走了,不拿我的大硬币……她右手腕上有个精致的小海马纹身,使我直到现在都对海马有温暖的好感……现代英国人的前卫就在于,他们并不因为时代变迁,就丢失他们传统,在有纹身的年轻人身上,你一样可以体味淑女们体贴、慷慨、有爱的风范……更离谱的是在Fortnum
&
Mason百货,喝极负盛名的下午茶。服务生很有耐心地把我带到放蛋糕的地方,让我按着点心牌上的名字察看自己想要的点心长成什么样子,等到结账的时候,我发现有一枚3.85英镑的蛋糕没有写进结账单里,我请服务我的年轻女士过来说明情况,她竟然面不改色地笑着说:“OK,我把盘子拿走就好了。”说完旋风似的把装那枚蛋糕的空盘子带走了,剩下发呆的我,坐在一群优雅的英国老夫人中间……这就是英国,在优美的规范里,有着天马行空的自由精神。在英国,如果你没有体会过英式的幽默和叛逆,你就还没有抵达英国……为了回应这份最英式的款待,我把蛋糕钱给了她当小费。
英国人对风景的保护,无形中也对国人的气质起了很关键的保护作用。英国人对庭院花草、植物、动物、大自然的尊重,使许多无名之处都充满了野趣的文明。天鹅、松鼠、蜗牛、雏菊……让你随时体悟英国人的细腻、以及不易察觉的拘泥,他们以毫不自大的方式,保卫着他们挚爱的一切,让你随时看到除了白金汉宫之外,处处都有活着的历史。在英国,你若要走访你心爱的作家、诗人的故居,你都会经历很多的羊群和步行道,以及无数普通英国人美好寂静的前院……
英国人极具品位、但不会打扮,无论如何,他们都没有掌握这项技巧。英国女王一生的彩虹制服、戴安娜王妃半生品牌代言、凯特王妃的美腿攻略,这一切都无法遮挡玛格丽特公主、曾经的卡米拉以及各位首相夫人们在穿着上不胜枚举的败笔,但这正是他们纯正基因的体现。英国人靠的是规则,不是变化……
伊丽莎白公主和她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
当我走过英国那么多如画的美景,站在夏洛蒂·勃朗特的故居里,走在她和妹妹漫步的Haworth荒原之上,我看到,滋养过我的母亲和她的密友们的小说作者,其实只是生活在荒原中石头铺成的一条街道里。她父亲的教堂依旧在,她穿过的佩兹利裙子依旧在,她的一生是如此短促,她的世界是如此荒凉寂寞、狭小……我哭泣……就在那片荒原上,长久地哭泣。我不敢想象,自己离少女时的精神家园如此近,但我肯定,这就是那个早就活在我心里的英国,只有这样未被打扰的荒凉寂寞,才能结结实实地震撼人心,直到如今。
(注:此文为黑玛亚应《周末画报》之邀,为《Travel In a Different
Way旅行在心处》别册所撰写的文章,在这本“别册”中所用的标题为《活在我心中的英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