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书店》,确切地说是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简洁而生动。寥寥数语,便将笔下塑造的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活脱脱地展现于读者的面前:身心俱老,无所事事、强烈渴望引人注意的将军;处事圆滑、世故、自私的米罗等等。如书中片段:“成群结队的客人又重新组合起来,情形正如同雷文把老马带到一边,牛群也重新组合一样。这会儿,他们都属于同一族类,面朝同一方向,在一块儿游牧。他们一起能筹划许多事情,虽然所筹划的大都是很偶然的事情。”两三句话非常贴切、生动描述了客人的特质。让你忍不住时而啧啧称赞,时而莞尔一笑。又如:“钢琴和小桌上的银质相框让人一眼看清楚维奥莱特·加玛特的家庭关系网,正是这张网络给了她机会,让她得到了远超于哈堡这个地方的权力。”仅一句话便交待出致使主人公书店关闭的关键人物的背景。作者半个多世纪的生活阅历,以及她在新闻、广播、学校等领域的从业经历,早已为她晚年写作孕育出肥沃土壤,硕果累累并非偶然。
喜欢《书店》,简洁,却是那么沉静、沉稳地向我们传达出正面信息——“只要有生命,就有希望”。在我看来,作者通过主人公开书店这一载体,讲述着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而愿望都需要做一件事来证明,正如书中的主人公:“她才开始考虑她是不是有义务让自己——或者也是让别人——清楚,她是凭自己的本事吃饭的。”尽管心中没底,尽管没当过经理,尽管不懂财务,主人公通过开书店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然而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冲突和矛盾是无法预知和无法避免的。一个平凡而微小的人物往往容易被社会压垮。主人公“从前面看起来不太显眼,从后面看起来更是如此”,尽管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尽管她让自己忙、不让压力占据她心理最显著的位置;尽管她说我一定不让自己忧心,只要有生命就有希望;尽管有哈堡最德高望重的布朗迪希先生的支持,最终仍无法逃脱书店所处的老屋被无偿征用,书店被迫关闭的命运。平凡而微小的人物容易被社会压垮,但精神是不会被压垮的,“只要有生命,就有希望”。从作者的笔下我们没有看到埋怨、气馁、消极的负面情绪,至始至终主人公善良、积极、乐观、勇敢地面对,临近末尾,她仍看到希望:“我本来一直希望重新开始,我认为我能做到。”只有不断地尝试,付出,就会有希望。主人公最后带走两本书,两本书里夹着古老的书签,“我将成为人人的向导,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与你同行”。亲爱的,哈堡不需要书店,总有地方是需要的。
或许,作者自身就是最好的证明,怀着“只要有生命,就有希望”的信念,从晚年开始从事写作。她成功了,成功地实现了自我价值。
玛亚点评:简洁、生动、沉静——这是作者给予菲兹杰拉德写作风格的评价,而作者自己的这篇文章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文章结构得当,分析思路清晰,语言严谨干净,主题一语中的,是一篇非常到位的“点写式”读后感。还有,文中有些论述十分精彩,比如“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亲爱的,哈堡不需要书店,总有地方是需要的”等,令人叫好。
|